返回首页

银行员工自掏腰包贴息“买存款”,揽储乱象丛生

来源:行长男朋友

6月初,六大行打响本轮银行存款降息潮的第一枪,股份行、地方性银行而后相继跟随,定存正式告别“3”时代。

在此前贷款利率持续调降的背景下,业内更多地把本次存款降息看作是银行保卫息差的“自救”。但降息之下,新的难题出现了。一方面,降成本的迫切需求让中小银行很难做到“大行在降我不降,我和大行不一样”;另一方面,降息让储户们选择“用脚投票”,揽储,或者说留住存款,成了中小银行首要的KPI。


(资料图)

在降与不降的两难境地中,存款市场近期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:虽然中小银行挂牌利率已降至与大行相差无几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他们都“默契”地选择更多地上浮加点,将利率短暂地维持在降息前的水平,利用与大行的利率差和降息的时间差,抓紧揽存。

于是,压力给到了前端的客户经理。“这两天行里刚分配了揽存任务,完不成的话要扣绩效”“降息后存款压力更大了,今天还在发愁6月底之前要完成一千多万存款任务”……

“月末只有几天了,谁来拯救我的700万存款缺口”“求季末好心人,可贴息,行里不给经费只能自己出”……近日,银行季末考核压力下,按期完成揽储业绩成为银行员工“燃眉之急”。

部分银行员工贴息揽储

“还差300万元存款。任务完不成不仅会被约谈,还会被倒扣工资。”小史是某城商行的一名客户经理,6月底时还有近300万的揽存任务没能完成,于是便将揽存需求发布在社交平台上。

小史以贴息万10(即每一万元额外补贴10元利息)的价格拉来300万元存款,完成年中冲存款的任务指标。事实上,“贴息揽储”是银行人公开的“秘密”。在小红书、微博等平台上搜索“存款任务”“存款冲量任务”等字眼,便能看到大量银行员工以高息补贴来寻求存款客户的帖子。

在某国有行工作了数十年的机关职员张萍(化名)也告诉记者:“季末存款任务已经完成,但6月末临时又加了50万元存款任务。我们银行的奖励机制是每拉来1万元奖励员工5块钱,我就先自己垫付了250元跟熟人买了50万元存款,存一天来帮忙完成任务。”

在北京某银行做了近十年市场营销工作的顾纬(化名)表示,贴息揽储是广义上维系客户的一种方式,就像请客户吃饭一样,但维系作用有限。

“如果不同银行间存款收益差异大,那么少量贴息也改变不了客户选择。但市场营销工作就是要尝试所有可能的方式来维护客户。自掏腰包给客户买礼品也是常有的事。”顾纬说。

买存款的利益分配

由于“买存款”一直处于灰色地带,银行支付给资金掮客的中介费用并不能直接“走账”。那么,这笔费用是以什么途径支付?又有哪些暗箱操作空间?

据了解,让贷款人支付买存款的费用,成为操作中实际采用的一种方案。

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人士透露道,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以后,资质稍差的开发商很难拿到开发贷款。为了能够申请到开发贷,开发商会答应银行提出的条件。“比如,贷款的合同利率假设是7%,但是银行会要求开发商额外拿出2%去买存款。对于开发商而言,其综合融资成本是9%,而通过其他的方式以9%的价格其又不一定能够成功融资,所以开发商会同意这种方案。”

这2%的费用又如何分配?“上述银行人士告诉记者:“现在三年期储蓄利率3.5%,按每年补贴0.6%并一次性支付三年1.8%利息,储户是很愿意接受的。也就是说,1.8%贴息给储户,剩下的0.2%是中介赚取的费用。”

前述受访国有行人士表示,“这个做法在江浙一带挺普遍的。有中介专做这门生意,在银行和企业之间两头搭线,那些不满足银行贷款标准却想要融资的企业需出‘买存款’的费用。如此一来,银行达成了业务指标,企业也能‘顺利’融资。”他说。

由于银行的营业外支出管理比较严格,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,一种方式是通过向存款人返还贴息点数,然后由存款人和掮客自行分配;另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向一些资金掮客所在公司进行虚拟采购,以达到返点目的。

资金掮客季末奔忙

“来资金,万10”、“个人200~300万,寻银行有缘人”……每个月最后10天的晚上7点是大明(化名)例行的发帖时间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,大明自称有银行客户经理、银行业务办理专员等多重身份,但实际上他是一名游走于银行、个人、企业间的资金掮客。

一般而言,季度末是银行冲存款的关键时期,也是存款贴息最高、资金掮客最活跃的时候。大明称,最常见的是客户在6月30日转入,7月1日转出,存入100万元,利息在1000元~2000元之间。除这种存款“一日游”模式外,部分银行网点为了防止存款冲量迹象过于明显,会设置时间段,例如设置6月30日~7月4日需要1000万元资金等,利息也相应进行分档标价。

据业内人士介绍,银行的贴息存款有多种类型。根据实际支付贴息的主体划分,贴息存款又可以分为由银行方支付贴息的贴息存款和由用款方(融资方)支付贴息的贴息存款两类,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涉及银行的授信业务。而在月末、季末等考核节点,一般是银行方支付贴息的贴息存款,主要目的是为了存款冲量。

第一财经记者分别以储户、银行身份咨询了多位长期做银行方贴息存款的资金掮客。他们操作流程基本类似,储户需要在绑定银行I类卡后,开通II类卡进行资金流转,开户时需要填写指定支行代码。考核完成后,储户可以选择转出资金、销户。银行端则只需要提供相应的开户代码、贴息金额、时间即可,中介会帮忙在各渠道寻找“银主”。银行会将贴息返利打包给资金掮客,由掮客再分给客户。

不过,相较于往年,今年资金掮客有了新变化。田亮(化名)是某国有大行的客户经理,往年在季度末考核前一周就频繁接到各类“银行存款冲量”的推销电话,今年却略显冷清。而在往年存款压力大时,最高能到“万30”(即100万元每天3000元利息),今年因为市场整体降息,高峰节点普遍行情都在“万10”(即100万元每天1000元利息)上下。“资金掮客在这中间辗转腾挪的空间小了不少。”

大明也坦言,由于银行端控制成本,今年贴息不高,一些有大额资金储户的银行也兴趣不大。不少同行正通过社交平台、网购平台挖掘新“银主”、“银行人”,开拓小单生意市场。

掮客们的新生意

KPI层层压力下,除了有银行网点“大手笔”贴息,也有部分银行人为了完成KPI,自掏腰包“买”存款。

“我身上有200万存款任务,完不成会扣3000元的绩效。”广东某城商行客户经理丁乐(化名)6月最后一周陷入焦虑,他上月末已经“挂0”(即存款任务完成进度为0),季末考核是他不得不全力以赴的关键节点。

丁乐最近开始密集在某社交平台联系客户,通过“月末冲存款50万,仅存1晚个人补贴400元”、“比大行利率更划算,月末最后利率高地,有额外补贴”等“打广告”做最后努力。最终,他完成了业绩指标,但下发的奖励与其付出的成本几乎差不多。

除存款外,银行考核节点上,个人养老金账户、数字人民币推广等也成为掮客们的新生意。在某购物平台上,第一财经记者看到有不少写有个人养老金开户任务、完成指标的购物商品。以其中月销量最高的网店为例,该店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运营模式。店主告诉记者,目前广州国有大行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基本在120元/人左右,可以提供后台数据截图,3~5天内完成。甚至还有推荐优惠,如果推荐1个同事可以免费赠送1个开户。

相较于个人养老金账户浮动报价的模式,数字人民币推广则明码标价。部分网店直接写明所有银行8元/户,一户起接。

丁乐也曾经在相关渠道购买过类似产品,在他看来,这是不得已的“下策”,也是内卷指标下衍生出的畸形产业。“一旦周围有同事买了指标,完成速度变快,上级就会默认这一指标是合理的。”更令人担忧的是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“买业绩”虽然可以解决员工的燃眉之急,但花钱买来的客户有极大可能会变成银行的无效业绩。“重拉新、轻留存”的业务模式也导致在个人养老金账户、数字人民币等领域沉积大量沉睡账户,造成资源浪费。

为何资金掮客屡禁不止?

这或与长期以来业绩指标过高,掮客操作具有隐蔽性有关。实际上,在资金掮客联接供需双方的背后,潜藏着诸多风险。

从银行端来看,掮客介入后,银行内卷贴息存款变相拉高了存款成本,本就岌岌可危的净息差进一步承压。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,2023年一季度,银行业净息差仅为1.74%,较2022年四季度下降0.17个百分点。

从储户和资金掮客角度来看,也有潜在风险。“贴息存款没有绝对的安全。”一名资深律师表示,此前也出现过银行工作人员与资金掮客合谋,借“阳光贴息”存款名义让客户设置指定密码、封存存单,借机转移资金的案例,储户需要预防”非阳光贴息“的情况,警惕存款资金进入他人账户。

所谓“阳光贴息”,即银行与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合作,让贷款企业拉存款并对储户贴息;而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,通过资金掮客拉存款与银行合作,并给储户贴息的,即是“非阳光贴息”。

银行方支付贴息的贴息存款业务不涉及银行的授信业务,本质上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存款任务、考核指标等,在市场上“购买”存款。“阳光贴息”存款业务在行政法规、部门规章上涉及金融机构、商业银行违规。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由于“非阳光贴息”存款业务本质上是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从银行融资,借用“阳光贴息”存款业务的形式,背后隐藏着风险隐患。

此外,银行人内部贴息冲指标并不合规。根据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持续深入做好银行机构“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”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要强化员工劳动合同管理,严厉打击参与民间借贷、非法集资、充当资金掮客、经商办企业等行为。针对重要岗位关键人员,要丰富监测手段,建立更为严格的异常行为排查机制,对有章不循、违规操作的要严肃处理,提升从业人员风险意识和规矩意识。

实际上,这一现象亦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。2020年3月,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预防银行业保险业从业人员金融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》,在“预防重点领域金融违法犯罪”中提到,严禁银行及从业人员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。同年6月,银保监会印发《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“回头看”工作的通知》也再次明确,员工参与民间借贷或非法集资、充当资金掮客等属于整改范围。

标签: